close
王太生
寒冬,讓當鋪人溫暖的完美裝束,帽子不可或缺。
在古代,無帽而有巾貸款,古人用絲、麻編織的巾來包頭或扎髮髻。北周時,武帝為讓軍隊戴用,特意把巾制呈四個角的形狀,當時稱 “幞頭”,實際上是中國最早的帽子。
老頭帽戴在小孩子頭上也煞是有趣。若干年前,這樣的帽子,系統家具還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雪花尼”,在大人中很流行。小孩子出門時,把帽簾垂放,能捂耳,遮住半個腦袋,露出兩隻烏黑滴溜溜的小眼珠。
舊時市井街衢,小偷不單單是扒錢包,還流行搶帽頭,叫做“拋頂宮”。豐子愷的《舊上海》里說,“有一次,和一朋友坐黃包車在南京路上走,忽然弄堂里走出一個人來,把這朋友的銅盆帽搶走。這朋友喊停車捉賊,那賊早已不知去向了。”那頂帽子是新買的,usb值好幾塊錢呢。
剔除帽子與權利、地宿霧位、職業的象徵,單就實用功能來看,還在於保暖,就像魯迅筆下閏土戴過的圓頂、捲邊、呈畚斗狀的烏氈帽。
從頭暖到腳。湯婆子,自不庸說,那是一個時代的朴素照顧與溫柔撫摸。《清稗類鈔》記述,“銅錫之扁瓶盛沸水,置衾中以暖腳,宋已有之。”兒時,長江下游的冬天,室外滴水成冰,室內沒有暖氣,外婆為我準備的那隻陶瓷湯婆子,裡面貯滿滾燙的開水,慢慢的暖,會一點一點地釋放。
一雙厚實的鞋,是人的基本訴求。五代和凝的《採桑子》,“叢頭鞋子紅編細,裙窣金絲。”那意思是說,穿著用錦帛編成的叢頭鞋,二八佳人邁著瑣碎的細步,金絲織綴的裙裾,在風中發出細微的窸窣聲響。
“毛窩子”是種特別的鞋,深幫圓頭,用蒲草、絨線編織,蘆花和雞毛襯裡,雖不比“叢頭鞋”,穿在腳上防滑、保暖、吸汗。小時候,常看到農人神氣穿著它進城,那散髮著植物草葉清香和乾草竦竦作響的鞋子,穿在腳上,走路會不自覺地慢一點,小心翼翼地踩在鄉村彎彎田埂和城裡高高低低的石板路,像踩到了季節。此時,那個穿蒲鞋的人,如果再遇到點什麼高興的事,估計會從腳暖到頭,從腳暖到心。
也許“毛窩子”,是冬天最華彩和誇張之具,人穿上它,個頭增高了幾許。雖然不夠美觀,但說不定哪個氣場大的現代時尚女子能穿出比高跟鞋更霸氣的藝術感,畢竟很保暖不是嗎?
其他冬季必備如圍巾手套之類的,也只要是說起來就能感覺溫暖。 (原標題:從頭暖到腳)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